烈士忠骨千秋在,英勇浩气万古存。5月22日,走进崇高健康大舞台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形象大使赖一世,宣传部部长孙乐、副部长李星江,红中电商总经理舒朝庭率30余名红色志愿者一行怀着敬仰之心,来到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和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等地拜谒革命先烈,深切缅怀先辈们留下的丰功伟绩。
上午六点,赖副主任一行就从达州出发,一路还是小雨,来到位于通江县王坪村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已是上午十点过。
巴山深处,松涛阵阵。微风诉说着80多年来的往事。
四川省通江县王坪村,当年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所在地。如今,这里已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2万多名红军将士在此长眠。
这是一座红军自己修建的烈士陵园。将士们掩埋完牺牲的战友,就踏上举世瞩目的长征之路。风雨八十余载,烈士陵园见证着老区人民那不变的红军情怀。
赖一世副主任亲自为大家担任解说员。他说,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转移到四川、陕西边界地区后,建立了以通江县为核心的川陕苏区。此后,这里被称为全国第二大苏区。
1932年12月21日,红军抵达通江县东北角泥溪场。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根据形势发展和战争需要,决定以总指挥部野战医院和红10师医院为基础,成立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医院,红四方面军总医院由此诞生。1934年1月,红四方面军总医院迁驻王坪村。
这里战事极为惨烈,先后经历了上百场战斗。巴中当时总人口约120万,参加红军和脱产地方武装的就达12万人。到新中国成立,参军的巴中儿女仅幸存万余人,不少从战场上转运下来的伤员得不到及时有效救治而壮烈牺牲,有7800余名红军烈士遗骸被安葬在一个集墓之中。
为了纪念这些死难的红军英烈,1934年7月,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修建烈士墓,并立碑纪念。这座红军自己修建的烈士陵园自此矗立。
十一点左右,祭奠仪式在庄严肃穆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前举行,赖副主任率领在场同志全体脱帽肃立,默哀,并深深三鞠躬。参加仪式的全体人员依次绕行革命烈士墓区,瞻仰革命先烈,抒发心中无限敬仰。
在烈士陵园内的山顶,是一望无际的无名墓碑群。每一块墓碑都傲然挺立,俯瞰着山川。这里安葬着1.72万余名红军烈士遗骸,是2012年从通江县保护环境较差、地域偏僻的23个乡镇50处红军烈士墓区迁葬而来。
英烈纪念墙、英勇烈士墓、无名烈士纪念园、红军烈士纪念馆、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原来的区域已然扩大。如今,这里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
下午三时,红色志愿者们又匆匆来到红四方面军党政工作会议会址参观。据悉,1934年11月1日至9日,红四方面军在通江毛浴坝(今毛浴乡)召开了建军史上唯一一次党政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总结了经验教训,分析了国内革命形势,明确了形势与任务,制定了政治工作制度,建立了激励机制。会议对统一全军思想、加强政治工作、密切军民关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会议提炼的“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训词,是红四方面军的“军魂”。
随后,大家来到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位于四川省通江县县城诺江镇文庙街 8号红军广场。
据了解,1932年12月25日,红四方面军解放通江城,总部随即进驻于通江文庙至1935年春。在长达两年半的时间里,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副总指挥王树声、参谋长曾中生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英勇善战的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地方武装、人民群众以通江为依托,粉碎了敌人的"三路围攻"和"六路围剿",胜利的进行了仪(陇)南(部)、营(山)渠(县)、宣(汉)达(县)三次进攻战役和陕南战役,强渡嘉陵江战役,使根据地扩展到四万二千多平方公里,辖二十二县一市,人口约500万,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大区域,红军也由入川时的四个师一万五千多人发展到五个军,八万多人,为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写下了光辉篇章。
下午五时,志愿者赶到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即将闭馆,馆内工作人员了解来意后即同意参观。该碑林位于巴中城南部南龛山,1993年经四川省政府筹划批建,是中国最大的红军碑林、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目前已建有:红四方面军主要将领纪念像园,刘伯坚烈士纪念像园,碑林长廊,红军将士英名纪念碑,吴瑞林将军纪念碑,红军陵园,奉献碑,标牌碑,观景台,安放飞机一架,三七高炮二门,共嵌碑2288块,刻红军英名8.5万名。
晚上参观结束后,红色志愿者代彬深有感触,今天尽管有点辛苦,但很值得。我们满怀敬仰之心来到巴中参观,这里的红色文化氛围相当浓厚,尤其是参观过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核心墓区后相当震撼。我们应当牢记历史,砥砺奋进,传承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红军精神,用实际行动来践行迟浩田将军“走进崇高,拥有崇高”的愿景。
(走进崇高健康大舞台宣传部)